联系热线:400-106-9998

从轮椅到行走:78岁脑梗老人的72小时生命赛跑
从轮椅到行走
脑梗老人的时生命赛跑
“妈,您真的能自己走了?”病房门口,张奶奶的女儿捂住了嘴,眼泪不受控制地滚落。就在三天前,母亲还因突发脑梗瘫痪在床,生死悬于一线。此刻,老人却稳稳站在康复科走廊上,尝试着迈出自己的一步。这一幕,凝聚了如皋医院多学科团队与时间赛跑的惊心动魄。
凌晨疾驰的
生命通道
7月2日凌晨,78岁的张奶奶突然左侧身体失控,重重倒在卧室地板上。家人惊慌中发现老人言语含混,左侧身体完全无法活动。家属果断拨通120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悄然打响。
当老人抵达如皋医院急诊时,病情已刻不容缓:嗜睡、言语不清、左侧肢体肌力仅剩3级,血糖飙升至19.7mmol/L。急诊医护团队瞬间进入战斗状态:头颅CT排除出血、紧急血糖调控、启动“卒中绿色通道”……所有流程在专业指挥下如精密仪器般高效运转。初步诊断像一记警钟:急性脑梗死、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!
多学科会诊室里的
艰难抉择
面对高龄、基础疾病复杂(冠心病、心功能不全、严重糖尿病)的患者,保守治疗还是积极手术?这不仅是医学决策,更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希望。
凌晨的会诊室内灯火通明。神经外科董鑫主任仔细研判影像资料后指出:“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完全闭塞,这是导致偏瘫的‘罪魁祸首’。”虽然高龄且合并症多,但若错失取栓时间窗,将面临永久性瘫痪风险。老年医学科赵海波副主任则紧盯血糖与心功能数据:“手术可行,但必须全程严密护航心脏,血糖控制是另一场不能失手的硬仗!”
方案在反复权衡中明确:先行静脉溶栓桥接,再立即实施动脉取栓!面对家属的焦虑与疑问,董鑫主任用通俗图示讲解手术关键点及替代方案,赵海波主任则详细说明围手术期保障。当家属颤抖着签下名字时,墙上的时钟已指向凌晨两点——手术室的灯光骤然亮起,照亮了未知的前路。
无影灯下的
毫米级博弈
手术台前,医疗专家们凝神静气。导管在细如发丝的脑血管内穿行,高清造影屏上清晰显示着M1段触目惊心的闭塞点。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血栓的位置与质地决定了手术的难度。
微导管到位,取栓支架释放!首次拉栓后,血流并未如预期恢复畅通。血栓负荷大且韧性强,准备抽吸导管加强联合取栓!他迅速调整策略。当第二次取栓后,屏幕上终于涌现期待的血流信号——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成功再通!此刻无需植入支架,最大程度降低了老人远期负担。手术室内无声的默契击掌,宣告了这场高难度手术的胜利。
守护在黎明后的
每一分钟
取栓成功仅仅是战役的上半场。我们深知,术后24小时是再灌注损伤、高灌注综合征及基础病波动的险要关口。
老年医学科内,护理团队的眼睛如同最精密的雷达:每小时神经功能评估、严控血压波动区间、胰岛素泵精细调整血糖、心电监护捕捉最微弱的心律异常……翻身拍背预防肺炎、气垫床应用杜绝压疮,细致入微的护理操作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。
当张奶奶术后第三天在康复师指导下首次尝试站立时,赵海波对家属的叮嘱格外郑重:“每一小步都是康复的开始,更是老年脑卒中患者重拾生活尊严的关键转折点!”
步履之间
映照的初心
从急诊室的生死时速,到多学科会诊室的艰难抉择;从手术台上惊心动魄的毫米级操作,到监护病房里不眠不休的守护——张奶奶从左侧肢体全瘫,到稳步走出医院大门的康复奇迹,浓缩的正是“想方设法把患者的事办好”的如皋医院信念。
这信念在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中闪光,在多学科专家深夜会诊的灯光里燃烧。当张奶奶摆脱轮椅,稳稳迈出脚步那一刻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医疗技术托起的生命尊严,更是一个团队对“生命至上”最朴素的诠释。对如皋医院卒中中心团队而言,患者的每一步,都是他们职业信仰最坚实的注脚。
上一页
上一页
地址:如皋市福寿西路2号 联系电话:0513-872879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