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热线:400-106-9998

从轮椅到生活自理,73岁脑梗偏瘫老人的康复奇迹
2025年7月19日,胡大爷被轮椅缓缓推入我院神经内科二病区病房。他的右侧肢体活动严重受限,右手完全无法抬起持物,右腿远端几乎使不上力气,肢体僵硬、感觉减退,行走困难,言语交流也受影响。愁云笼罩在老人脸上——这已是他与脑梗后遗症抗争的第16个月。
一年前,胡大爷突发脑干梗死,在外院抢救治疗后,遗留右侧肢体瘫痪如沉重的枷锁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由于自行停用了抗血小板药和部分降糖药,加之康复锻炼逐渐松懈,胡大爷反应变得迟钝、记忆力减退,肢体活动障碍进一步加重,几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。
当“偏瘫”的阴霾再次笼罩,我们选择用专业与温度拨云见日。
胡大爷的情况复杂棘手:不仅有脑干及多发性脑梗死病史,还有20余年糖尿病史、颈动脉多处中重度狭窄、肺部问题等。神经内科团队深知,要帮他真正“站”起来,需要超越常规的细致与耐心。
精准用药,为大脑和血管保驾护航: 神经内科医疗团队重新评估后,为他制定了严格的个体化用药方案——重启并优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,加固血管防线;强化调脂稳斑,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;联合改善脑循环、营养神经药物,促进受损神经功能修复;同时依据糖化血红蛋白结果,精细化调整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方案,将血糖稳稳控制。
康复“黑科技”,唤醒沉睡的肢体: 真正的转折点,在康复训练室。面对胡大爷僵硬无力的右上肢,康复师没有放弃。分指板成为对抗手指痉挛、僵硬的第一步。治疗师每天耐心地将大爷僵硬蜷曲的手指,轻柔而稳固地放入分指板的凹槽中,帮助手指保持正确姿势,对抗异常的肌张力,一点点恢复关节活动度。
当手指开始有微弱反应,上肢协调功能训练器登场了。从最简单的抓握木钉、插板开始,到模拟日常生活的拧螺丝、推拉操作,每一次看似微小的进步,都凝聚着治疗师无数次的鼓励和精准引导。护理团队每日雷打不动地协助和督促训练,并将训练技巧手把手教给家属,确保康复效果在病房和家中无缝延续。
“办好”小事,解决患者的“大”困扰: 护理团队在细微处见真章。针对胡大爷的便秘问题,她们精心调整饮食结构,增加膳食纤维,指导腹部按摩,及时解除痛苦;对于他偶发的饮水呛咳,耐心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与安全进食指导;时刻关注其下肢静脉曲张状况,预防并发症。每一次翻身拍背、每一次用药提醒、每一次情绪疏导,都是“想方设法”的具体实践。
从“轮椅推入”到“生活自理”,见证生命韧性的回归。
治疗与康复的成效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悄然显现。胡大爷原本僵硬麻木的右侧肢体,逐渐感受到力量与控制的回归。他的右手开始能笨拙却真实地握住水杯,右腿迈步日益稳健有力。
经过我院系统治疗和精心护理,胡大爷如奇迹般重新站了起来。如今的他,已能在家中生活起居自如,脸上重现久违的轻松笑容。从入院时NIHSS评分7分、mRS评分4分的严重功能缺损状态,到如今行动自如、交流顺畅,胡大爷的转变,是生命力量的胜利,更是对我院“想方设法把患者的事办好”理念最生动的诠释。
想方设法,从不止于口号。 它体现在神经内科医生精准调整的每一片药上,融化在康复治疗师操作分指板和训练器的每一分钟里,凝结于护士解决便秘、指导吞咽的每一次关心中。胡大爷从轮椅束缚到生活自理的每一步,都印证着:当医疗技术被赋予人性的温度,当“想方设法把患者的事办好”成为全院上下的行动自觉,康复的奇迹便有了生长的土壤。
上一页
下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
地址:如皋市福寿西路2号 联系电话:0513-872879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