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热线:400-106-9998

【精诚皋医】立秋后健康防护:这些医学常识要知道
立秋后健康防护
这些医学常识要知道
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暑热渐退、凉意初显。但此时“秋老虎”仍可能频繁出没,昼夜温差增大,人体生理状态需随季节调整,若防护不当易引发健康问题。以下从医学角度,为大家科普立秋后的健康管理要点。
气候特点
与人体适应难点
立秋后气候呈现“两重性”:白天可能仍有30℃以上的高温,与夏季无异;夜间气温却较夏季下降5–8℃,昼夜温差可达10℃左右。这种温差变化会给人体带来多重挑战:
1.皮肤血管频繁收缩舒张,易诱发感冒、鼻炎等呼吸道疾病;
2.胃肠道对温度敏感,冷热交替可能刺激胃肠黏膜,导致腹痛、腹泻等消化问题;
3.空气湿度逐渐降低,皮肤和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加快,易出现干燥、瘙痒等不适。
饮食调理:
滋阴润燥
避免“贴秋膘”误区
立秋后饮食需遵循“滋阴润燥、温而不燥”的原则,同时避免盲目“贴秋膘”。
立秋后饮食需遵循“滋阴润燥、温而不燥”的原则,同时避免盲目“贴秋膘”。
01 优先选择润燥食材
中医认为“肺喜润恶燥”,秋季可多吃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等滋阴润肺的食物,缓解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燥等症状;西医则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A(如胡萝卜、南瓜)和维生素E(如坚果、橄榄油)的食物,保护黏膜和皮肤屏障。
02 控制“贴秋膘”强度
夏季食欲差可能导致体重轻微下降,立秋后无需大量进补肉类。过量摄入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(如肥肉、油炸食品),易引发血脂升高、消化不良,建议以优质蛋白(如鱼虾、瘦肉、豆制品)替代,搭配新鲜蔬菜,保持饮食均衡。
03 避免生冷、辛辣食物
立秋后脾胃功能逐渐减弱,生冷食物(如冰饮、刺身)易刺激胃肠,引发痉挛或腹泻;辛辣食物(如辣椒、花椒)会加重体内燥热,加剧口干、便秘等“秋燥”症状。
起居管理
顺应温差
调整作息
灵活增减衣物
遵循“春捂秋冻”原则,但需适度。白天高温时无需过早穿长袖,可穿透气的薄款衣物;夜间降温后及时添衣,尤其注意腹部、颈部和脚部保暖,避免受凉。老年人、儿童及脾胃虚弱者,夜间睡觉时可盖薄被,防止腹部着凉。
调整作息时间
秋季应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建议每晚22:30前入睡,早晨6:30–7:00起床,保证7–8小时睡眠。充足的睡眠能帮助调节免疫力,适应季节交替带来的生理变化。
保持室内湿度
空气干燥时,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40%–60%,避免过度干燥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。同时每天开窗通风2–3次,每次30分钟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减少细菌、病毒滋生。
重点疾病预防
呼吸道疾病:温差大易诱发感冒、支气管炎、哮喘等。建议外出时根据温度戴口罩(尤其在人群密集处),避免接触粉尘、烟雾等刺激物;哮喘患者需提前备好急救药物,避免病情急性发作。
心血管疾病:冷空气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、血压升高,增加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的风险。高血压、冠心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、心率,遵医嘱服药,避免突然的冷热刺激(如从高温室外快速进入低温空调房)。
皮肤问题:干燥天气易引发皮肤瘙痒、湿疹、银屑病(牛皮癣)复发。日常需减少洗澡频率(每周2–3次即可),避免用热水烫洗、强碱性沐浴露;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乳,保持皮肤滋润。
地址:如皋市福寿西路2号 联系电话:0513-872879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