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热线:400-106-9998

【精诚皋医】中国过敏防治周:五条冷知识,90%的人第一条就错了!
每年的8月第二周是“中国过敏防治周”,由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于2016年设立,旨在提高公众对过敏性疾病的认知,推动科学防治。
提到过敏,很多人会想到打喷嚏、皮肤瘙痒或食物不耐受,但实际上,过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过敏的五个冷知识,帮助你重新认识这个“隐形杀手”。
冷知识1:过敏可能“突然”发生,即使你以前从未过敏
很多人认为,过敏是“天生的”,或者小时候没有过敏,长大就不会再出现。但事实是,过敏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,甚至有些人成年后才首次出现过敏症状。
为什么会出现“迟发性过敏”?
-
免疫系统的变化:随着年龄增长,免疫系统可能因环境、压力或疾病而改变,导致对某些物质产生异常反应。
-
环境暴露增加:比如搬到新城市后,接触新的花粉、尘螨或空气污染物,可能触发过敏。
-
饮食结构改变:某些食物(如海鲜、坚果)可能在长期摄入后突然引发过敏反应。
案例:有人吃了30年虾都没事,某天却因一只虾全身起疹,甚至休克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成人突发性过敏”。
建议:即使过去没有过敏史,如果突然出现皮疹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排查过敏原。
冷知识2:过敏反应可能“致命”,不仅仅是打喷嚏
提到过敏,很多人觉得“不过是流鼻涕或皮肤痒”,但实际上,严重的过敏反应(如过敏性休克)可能在几分钟内致命。
过敏的“危险等级”
-
轻度过敏:打喷嚏、鼻塞、皮肤瘙痒。
-
中度过敏:荨麻疹、面部肿胀、哮喘发作。
-
重度过敏(过敏性休克):血压骤降、喉头水肿、窒息,甚至心脏骤停。
最常见的致命过敏原:
-
食物:花生、坚果、海鲜、鸡蛋、牛奶。
-
药物:青霉素、阿司匹林等。
-
昆虫毒液:蜜蜂、黄蜂叮咬。
急救措施:
-
如果患者有严重过敏史,应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(如EpiPen)。
-
一旦出现呼吸困难、意识模糊,立即注射并送医。
冷知识3:过敏可能“季节性”发作,但原因不止花粉
很多人以为“季节性过敏”就是“花粉过敏”,但实际上,不同季节的过敏原各不相同:
有趣现象:
-
“雷暴哮喘”:在雷雨天气,花粉颗粒可能被雨水击碎成更小颗粒,更容易吸入肺部,导致哮喘发作激增(如2016年墨尔本雷暴哮喘事件,数千人急诊)。
-
“假过敏”:有些人并非真正过敏,而是对冷空气、雾霾等刺激物敏感,症状类似过敏(医学上称为“非过敏性鼻炎”)。
建议:如果季节性症状反复出现,建议做过敏原检测(如皮肤点刺试验、血液IgE检测),而非盲目服用抗组胺药。
冷知识4:过敏可能“传染”给下一代,但并非100%遗传
很多人问:“父母过敏,孩子一定会过敏吗?”答案是否定的,但风险确实更高。
过敏的遗传规律
-
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史,孩子过敏概率约30%。
-
如果双方都过敏,孩子过敏概率可达50%~80%。
-
但环境因素(如剖腹产、过早接触抗生素、空气污染)也会显著增加过敏风险。
最新研究:
-
“卫生假说”:现代人生活环境太干净,儿童接触微生物机会减少,免疫系统容易“误判”无害物质(如花粉、食物蛋白)为敌人,导致过敏高发。
-
母乳喂养可能降低婴儿过敏风险,但并非绝对。
建议:
-
高风险家庭可在孕期咨询过敏专科医生。
-
婴儿辅食添加应循序渐进,避免过早接触高致敏食物(如蜂蜜、蛋清)。
冷知识5:过敏可能“被治愈”?免疫疗法带来新希望
过去认为过敏只能“控制”无法“根治”,但近年来,脱敏治疗(免疫疗法) 已让部分患者实现“临床治愈”。
脱敏治疗的原理
通过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接触过敏原(如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),逐步训练免疫系统“耐受”,而非过度反应。
适用人群:
-
尘螨、花粉过敏:有效率可达70%~80%。
-
蜂毒过敏:对养蜂人等高风险人群尤其重要。
-
食物过敏:目前仅花生脱敏疗法(如Palforzia)获FDA批准,其他仍在试验阶段。
治疗周期:
-
通常需3~5年,需严格遵医嘱。
-
不适合严重哮喘或免疫缺陷患者。
案例: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曾对蒿花粉过敏患者进行脱敏治疗,5年后80%患者症状显著改善。
结语:科学认知,理性应对过敏
过敏不是“矫情”,而是一种需要严肃对待的免疫疾病。在中国,约30%的人曾受过敏困扰,但仅少数人接受规范治疗。
今年的“中国过敏防治周”,希望这五个冷知识能帮助你:
-
警惕突发过敏,尤其是成人首次发作。
-
识别致命过敏,学会急救方法。
-
了解季节性过敏,减少误判。
-
理性看待遗传风险,科学预防。
-
关注脱敏治疗,探索根治可能。
如果你的生活被过敏困扰,不妨趁这个“过敏周”就医排查,或许能找到真正的“元凶”。毕竟,健康的身体,不该被一个小小的过敏原绑架。
转发给身边常打喷嚏、起疹子的朋友,他们可能正需要这份科普! 🌸
地址:如皋市福寿西路2号 联系电话:0513-87287988